为什么《封神第一部》弑父情节被说是西化改编,历史上不也有很多弑父弑兄的故事吗?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5
阅读量:
34

封神第一部里面的弑父和西化关系不大,这一点上还是要有文化自信的。这段公案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封神演义」的原型——武王伐纣书。

武王伐纣评话里面,纣王也就一个儿子就是殷郊,同样是被追杀,同样是拜入阐教门下,但是殷郊并没有叛变,而是成功的当了武王伐纣的先锋官,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亲自手刃了纣王。

帝问曰:「教甚人为刽子。」问一声未罢,转过殷交来:「奏陛下,小臣愿为刽子。陛下听吾诉之。」曰:「纣王昔信妲己之言,逐臣到一庙,似睡朦胧,赐臣一杯酒,?之,力如万人。又赐臣一具百斤大斧,教斩无道之君。以此神祇所祝,臣合为刽子。」武王曰:「据有此事,依卿之言。」

武王伐纣书虽然剧情简略,言语直白,但是纣王和殷交这对父子的相杀的情节,放到现在的环境来看,还是比较能够唤醒一些「对人性的思考」的。说到底,武王伐纣书诞生于元朝,元朝是一个在文化上非常宽松的时代,所以只要民众们喜欢听,话本就能流传下来。

坏事就坏在了「封神演义」的改编者身上了,可以说封神演义的剧本,是很多电影扑街的主要原因。妲己一定是来按照女娲的指令霍霍纣王江山的,武王一定是天命所归的,纣王一定是残暴耳根软的……

这一部电影的评分至今都还不错,其剧情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编剧越过了封神演义,从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故事中提炼出了现代的意义,比如妲己就是普通的狐狸精,和什么女娲完全没有关系,更没有天命所在——其实可以看出来封神演义圆这个故事圆的很辛苦,妲己既然是霍霍纣王江山的,后来都打到朝歌了,还要去周营劫杀武王是为何?不是奉女娲旨意么?

而放弃掉女娲这个情节,回归武王伐纣平话,就把妲己当作野狐狸,反而能够说通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是武王伐纣平话的情节实在是太不为人所知了,所以会有「西化」改编的猜想。这样纣王对殷启,姬发对纣王、姬发对姬昌、殷交对纣王等等不同类型的「父子」关系就鲜活,有深度起来了。

「封神演义」对平话改编,还要从明朝说起。


明赶跑了元,朱元璋对忠孝节义非常看重,包括他自己,都一再强调: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意指红巾军为叛贼。这上行下效,对民间的文化自然影响很大。体现在『封神演义」上,有三个很大的改变:

一是「君君臣臣」:君再错也是君,臣永远不叛君;

二是『父父子子』:父亲永远是父亲,儿子永远是儿子;

三是:『帝王不以力求』:帝王之起在天命不在人事。

君君臣臣

像殷交杀父,武王反叛这样的情节是肯定不能再有了,在平话里面,周文王临终时候的遗言是:

「吾归冥后,你共文武相合,频赏三军。好看太公者,此人是大贤人也。只不得忘了无道之君,与伯邑考,报仇。」文王嘱罢,气乃不回。


很正常的父亲形象,至死都记着纣王的杀子之愁。在目前我们看到的『封神演义』本中,文王是这么说的:

文王谓子发曰:“商虽无道,吾乃臣子,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越,遗讥后世。睦爱弟兄,悯恤万民,吾死亦不为恨。”又曰:“见善不怠,行义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乃修身之道,治国安民之大略也。”姬发再拜受命。文王曰:“孤蒙纣王不世之恩,臣再不能睹天颜直谏,再不能演八卦羑里化民也!”言罢遂薨。

「孤蒙纣王不世之恩」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什么不世之恩?杀长子的恩情么?而周武王直到朝歌城下,还一直恭谨的居臣节,说「君臣体面』,无他,因为圣王必须要道德完美,而道德完美就必须要守臣节,所以造反一定全部都是姜子牙他们做的:

武王在逍遥马上叹曰:“只因天子无道,致使天下诸侯会集于此,不分君臣,互相争战,冠履倒置,成何体统!真是天翻地覆之时!”忙将逍遥马催上前,与子牙曰:“三侯还该善化天子,如何与天子抗礼,甚无君臣体面。”子牙曰:“方才大王听老臣言纣王十罪,乃获罪于天地人神者,天下之人,皆可讨之,此正是奉天命而灭无道,老臣岂敢有违天命耶!”武王曰:“当今虽是失政,吾等莫非臣子,岂有君臣相对敌之理?元帅可解此危。”

平话里面的武王在伐纣这个问题上是很坚决的:

伯夷,叔齐谏武王:「臣不可伐君,子不可伐父。启陛下,父死不葬,焉能孝乎。臣?君者,岂?恶乎。陛下望尘遮道,今日谅大王休兵罢战。纣君无道,天地自伐。愿我王纳小臣之言,可以回兵,只在岐州为君。大王有德,纣王自败也。」伯夷,叔齐如此之谏,故意先交前而扬尘遮日,只见昏暗,只图武王听之间兵不战。武王不纳伯夷,叔齐之谏。言曰:「纣王囚吾父,醢吾兄,损害生灵,?戮忠良,剖剔孕妇,断胫看?,酒池虿盆,肉林炮烙之刑。弃妻逐子,民不聊生。朕顺天意伐无道之君,禀太公之智,东破不明之主。若不伐之,朕躬有罪。卿等且退。」二人又谏曰:「大王休兵罢战,不合伐纣,恐大王逆也。」武王大怒,遂贬二人去首阳山下,不食周粟,彩蕨薇草而食之,饿于首阳山之下。

是周武王亲自和伯夷叔齐辩论,是周武王放逐了二人。但是到了封神演义:

只见伯夷、叔齐向前稽首曰:“千岁与子牙公,见礼了。”
……
武王听罢,停骖不语。
子牙曰:“……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予必往。如逆天不顺,非予先王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
左右众将见夷、齐叩马而谏,军士不得前进,心中大怒,欲举兵杀之。子牙忙止之曰:“不可。此天下之义士也。”忙令左右扶之而去,众兵方得前进。──后伯夷、叔齐入道阳山,耻食周粟,采薇作歌,终至守节饿死。至今称之,犹有馀馨。

这里周武王完全不说话了,大逆不道的话全部是姜子牙在说。姜子牙的话明显来自于「尚书泰誓』,但是在尚书里面,这是周武王说的,才会自称为「予」。把这段话加给姜子牙很不伦不类,是武王伐纣,怎么个「如逆天不顺,非予先王有罪,惟予小子无良」?人称都错了。封神演义的作者机械的照抄,导致这里文法不同。

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尚书.泰誓』

父父子子

君臣犹如父子,所以君君臣臣就意味着父父子子。殷交的情节肯定要大改,不能帮着纣王,即便纣王杀了他的母亲,即便纣王派人追杀他,但是他是纣王的儿子,就要帮着纣王。所以在这里封神演义的作者引入了殷洪,殷洪是小孩子,二太子,更容易被申公豹蛊惑:

殷洪曰:“老师在上,容弟子一言告禀:殷洪乃纣王之子,怎的反助武王。古云:‘子不言父过。’况敢从反叛而弑父哉。即人神仙佛,不过先完纲常彝伦,方可言其冲举。又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完,仙道远矣。’且老师之教弟子,且不论证佛成仙,亦无有教人有逆伦弑父之子。即以此奉告老师,老师当何以教我?”

而殷洪死后,申公豹再用殷洪的死加上父子情怀来劝说殷郊,最终也说动了殷交反周。

只能说封神演义的作者确实是绞尽脑汁的在合理化自己的修改,但是这么一修改之后,原文中所蕴含的充满张力的背叛、觉醒和弑父情节,都变成了迂腐不堪的封建教条。

帝王不以力求

明清平话里面所有的圣主,包括但是不限于姬发、刘备和李世民,全部都是耳根软、愚忠、没有任何长处的白板形象。

这就是明清时期的政治正确——帝王是天命所归,不在于其个人特点。所以就把他们塑造成完全没有特点的白板人。什么是天命所归?就是你不需要主动去思考什么,去做什么事;主意自然有人帮你出,事情自然有人帮你做,你要做的就是说『这般奈何?』和『如此甚好』。

武王见一人三首六臂,摇戟而来,武王曰:“諕杀孤家!”子牙曰:“不妨。来者乃殷郊殿下。”武王曰:“既是当今储君,孤当下马拜见。”子牙曰:“今为敌国,岂可轻易相见,老臣自有道理。”


武王曰:“凡一应事宜,俱是大夫为之。”


武王曰:“拜将之道,如何行礼?”宜生曰:“大王如黄帝拜风后,方成拜将之礼。”武王曰:“卿言正合孤意。”

因为把帝王描述的个人能力很强是危险的——这本身就蕴含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如果人因为优秀就能当皇帝,那么自己优秀是不是也能当皇帝呢?这样的想法肯定是不行的。帝王是上承天命的,天命就是无论如何都是他。所以如果姬发是圣主,那就必须是一个白板,不如此,怎么能体现出天命有归呢?


就从目前来看,很难看出来编剧是刻意的去「西化」。这部封神确实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从「封神演义」话本中走出来,对姬发、纣王和妲己有全新塑造的片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