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刀锋》好在那里?
在毛姆的《刀锋》里,基本上很多人读完后都想成为“拉里”可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沦为了格雷、伊莎贝尔、苏珊。
我久久不能平静,一口气读完了结局,读完了拉里的哲思,我知道毛姆最后思考深受佛学的影响。“人最高的追求是自我的完善。”
我是讨厌伊莎贝尔的,不管作者怎么粉饰她是热情的,是真诚的,可我觉得她就是恶的、精致的、自私的,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女人。当她选择给索菲开那扇邪恶的窗,来证明索菲是邪恶的时候,她的心就种下了恶毒。因为取决全不在于索菲到底是不是邪恶,而是在于伊莎贝尔要给索菲一扇邪恶之窗,还是善良之窗。
如果索菲走出泥潭的话,我想她会是和拉里最配的一对。因为拉里周围的女人只有她爱读书,只有她会去读诗,甚至当她堕入深渊时,她的那个娼妓的房间,肮脏的房间里,还有两本诗歌集。
索菲能理解拉里,就像她也能理解她前夫一样。她怀着挚热爱着她的前夫和孩子,也就是毛姆说的“激情”。因为她给予的婚姻有激情,不计后果,所以当她堕落的时候,也是不计后果的悲壮。
索菲能理解拉里要追寻的精神世界,在伊莎贝尔去和母亲参加宴会时,索菲和拉里在树下朗诵;苏菲,也只是满足于她自己的性爱需求而走进了拉里的房间。拉里有想过和伊莎贝尔告诉她,他读笛卡尔时的平静和快乐,但是伊莎贝尔体会不到,她想要的是拉里去赚钱,去做一份体面地工作,可以给她去买香奈儿的服饰参加宴会。而只有索菲懂得,所以她会在他们一起读书时,热泪盈眶,感受拉里能看到的世界。
索菲也能支撑拉里的现实世界,她家境普通,懂得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去操持家里,就像苏珊一样,苏珊可以给她的画家情人洗衣、做饭,帮助他们更好创作,是一个有用的女人。而索菲在对待前夫时,就是一个贤妻,不请佣人,不穿时髦的衣服,两个人彼此靠着肩膀去看电影,就像刚谈恋爱时那样,即使他们的孩子很大了。索菲不仅有用,而且有趣。
她不是一个只懂风花雪月,而不懂得柴米油盐的女人。这些她都懂得,所以才能把婚姻的生活变得踏实又浪漫。
还记得拉里的记忆里,索菲有写文章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去做一名护士。
如果索菲走出泥潭,我认为她和拉里都会很幸福,就像现实里的林薇因和梁思成;就像现实里的李清照和赵明诚。
我反对伊莎贝尔说的索菲就是邪恶与淫荡的,当她失去丈夫和孩子时,伊莎贝尔的观点是:邪恶从美好里长不出来。
而邪恶和美好本身就是相伴相生的,说这话的伊莎贝尔自己也是邪恶与美好的两面性。虽然她不嗜酒、她不吸毒、她不淫乱。可是她撒谎、她间接害死了索菲、她并不爱格雷而只是利用他,她把所有男人当做赚钱机器供她去参加宴会、挤入上流社会。
就算挤入了上流社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也不过是另一个艾略特,也许到了老年会和艾略特一样,一张没有他的邀请函,而临死痛哭流涕。
相比而言,我认为索菲更坦诚。索菲说自己的是堕落的,她知道自己是堕落的,或者将要堕落,当她再次品尝到甜酒,当她毒瘾犯了,她离开了拉里,她不想把拉里扯入其中。
如果拉里没有失去索菲,他们一起经营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想是所有人艳羡的:我们没有很多钱,但是我们可以去看世界;我们没有办法去买衣服参加宴会,但我们可以穿着整洁在桌上和一群有趣的人撞击思维的火花;我们会带孩子去穷游,去看电影,即使孩子很大了,还会手牵着手。
如果有需要,索菲会想方设法给拉里省钱,拉里没有那么穷,毕竟在想和伊莎贝尔结婚的时候,他说他三千法郎可以请得起保姆一年。而索菲不会让他请保姆,因为索菲会自己干这些家务。
索菲没有在毛姆的书里走出泥潭,但是在我的心里,她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