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吕蒙只是对鲁肃战略和做法的加强,为什么只说吕蒙没有战略眼光?
吕蒙有点战略眼光,但是不多,三国志吕蒙传明确说了: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
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兾,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我们一句句看,这里是鲁肃死的时候,也就是217年,吕蒙和孙权的对话,他说曹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还在整合幽州和冀州,无暇东顾。看这个之前我们得先看下孙权的逍遥津之战发生的时候,正是215年,215年时,孙权拉了东吴所有的进取派,包括了吕蒙,在逍遥津被张辽打的不行,这个时候关二爷接到消息在干嘛呢,没错,他清楚的了解到孙权可能会偷袭,所有他在加筑城防,以期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同时将更多的兵力抽调到了前线。216年曹操去打了孙权:冬,十月,魏王操治兵击孙权;十一月,至谯。到217年底,关二爷的声势已经非常浩大了,许昌都可以听到二爷的新闻: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接着看吕蒙说了什么,吕蒙言:徐州的守兵听说微不足道,去了自然就可以攻克,然而徐州都是陆地,骑兵比较厉害,如果主公您得了徐州,曹操日后肯定要打回来,即使用7、8w人去守也会担忧,不如打关羽,来全据长江,更加好一些。可以清楚的看到,吕蒙很清楚自己这边的优势与劣势,陆战我们不行,所以就要全据长江,固守天险。最离谱的是孙权居然完全同意这个计划,可见孙权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心气和曹操对抗了。我们今天讲战略计划要长远,无论是公司发展还是个人发展,不仅要长远还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做出改变,那么吕蒙或者说孙权的战略有这一长远性和改变性吗?
到公元218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宛城的守将反叛了,原因是啥呢?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徭役太重,所以反了,徭役为啥重?因为要对抗关二爷!曹操其实早就派了曹仁去打关二爷,史料记载是屯樊城,为啥侯音还能反叛,还不是曹仁打不过关二爷呗,于是曹仁舍了关二爷去救宛城去了。等到219年5月刘备取了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二爷都打到樊城去了,到了七月,曹操又增派了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后面就发生了著名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的曹操都想把天子迁走了,因为许昌离二爷占领的地盘确实近,218年正月甚至就发生过反叛想要带着天子南下去投关二爷。
这种情况下,曹操是极其焦头烂额的,关二爷的威胁实在太大,而汉中方向又有刘备蓄势待发一副随时兵发中原的样子,可以说成犄角之势了,如果二爷陷入危险,刘备可以顺流而下支援关二爷,而不投入太多资源限制关二爷,又会导致刘备有能力从汉中往中原进发。如果东吴这个时候取徐州是及其容易的,甚至能够威胁青州、兖州,联合刘备甚至能将曹操赶过黄河到冀州去,但是关二爷的威胁实在太大,可能大到孙权思考的不是进取,而是关羽打过来我该怎么办?所以他们的战略没有丝毫的调整——取荆州、整死二爷。
很可惜的是吕蒙错误的估计了局势,也错误的预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用白衣渡江这种手段取了荆州后,他直接病死了,所以我们对他的后续战略一无所知,但依照他对东吴的兵种了解,大概率还是采取守势,毕竟取益州要打白帝城,而威胁中原需要攻打襄阳,襄阳比合肥的战略地位和攻坚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等到夷陵之战时,曹操已死,曹丕继位称帝,按法理来说,蜀汉应该是会继续联吴抗曹的,毕竟是篡汉政权,刘备这时候毅然决然决定攻打江东,如果不是曹丕太讲武德,来一句,大魏吴王都臣服了还打东吴不太好,大乔和小乔就要被锁铜雀台上了。
所以你看吕蒙的战略有长远性吗,如果不是没想到刘备会为关羽报仇那么一定就是膨胀的觉得自己能硬抗魏、蜀的同时进攻,最终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战略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曹丕,但也除掉了心头大患关二爷,与此同时,将一片大好的抗曹形势又重新归零,变成了死结状态,西进担心曹魏乘机南下,单独北上又打不过,可以看到孙权在这之后的寥寥几次北上伐魏行动中,大多都是配合诸葛丞相的北伐行动,自此东吴再也没有任何战略目标,只是在时间中慢慢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