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凭什么能持续热销?
新晋理想L9车主,还有一辆比亚迪元Plus,一辆沃尔沃XC60,一辆凌志ES300h。
简单聊聊为什么最后选了理想。
理想的缺点,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在乎的东西。
首先是驾驶体验像开船,电机高速乏力。
我不知道其他人驾驶乐趣是啥,我开了不少年的车了,给领导和家里长辈开过车,56E开过很多,卡宴、行政路虎之类的大suv也开过,也开过各种桑塔纳之类的买菜车。
这些年来,关于驾驶体验,最让我确认的事,就是我对驾驶乐趣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不驾驶,我已经错过了买那些好开的车的年纪了,也许就只有将来在我又老又有钱(万一呢)的时候买些真正的跑车。
日常通勤和高速自驾游中,我觉得开车完全就是坐牢。日常通勤,就是红绿灯等等等等。
高速自驾,就是连着好几个小时开得腰疼屁股疼,而且在高速上如果不违法超速的话(以浮动10%计算),理想的动力都是很澎湃的。
觉得乏力的驾驶员应该还是超速了,我觉得好自为之吧,没什么好聊的。
空调舒服,音箱好听,安静,视野好,燃油(用电)经济性……在我看来都是比驾驶乐趣重要得多的事。
然后是增程技术“落后”。
没什么好说的,我买车又不是为了发论文,也已经过了觉得全世界都是傻逼,就我最牛逼的岁数了。
落后不落后,我并不关心,好用就行。
最后是电池小,充电慢。
我有一个车库,一个车位,家用桩两三天停车的时候插一次就行。
外观老气,车主刻板印象是油腻奶爸
对我来说是优点,我挺喜欢这个人设。
这样的人设也方便我作为年轻创业者和别人聊合作,顾家、稳重都是优秀的个人形象。
而理想的优点,则都是我非常在意的东西。
增程解决里程焦虑
增程是不是可以解决里程焦虑,甚至里程焦虑是不是存在,这其实是个“小马过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是存在的,我在东北,冬天电车续航太短,地广人稀,充电桩也少。
端午出行,我在去的路上其实没看到多少电车排队充电,我开着L9看没人用电桩也充了一会。
回来再路过服务区(几乎每个服务区我都得停,孩子坐车久了会闹,得下去疯跑一会),基本上充电桩全是在排队,一些里程低的低端车型,排队的时候甚至空调都舍不得开,开着四个门在那等着。
我是直接烧着油回来的。
像这种比较常见的省内自驾游的应用场景下,大多数电车400、500km的续航,是足够单程到目的地,并且在目的地城市内周边玩两天的。
但回来的里程就不够了,因为景点往往都不会是大城市,整个城市都没有几个公共充电桩,我住的酒店是景区附近唯一能用的充电桩,里面四个桩,其中两个是7kw的交流家用桩当充电桩。
其中一个7kw的交流家用桩,几个纯电车上去试了还总跳枪。一看车牌全是省会的牌,和几位大哥闲聊,他们表示完全没想到,来了景区后居然会这样。
这还是东北的夏天,冬天只会更惨烈。
实际上每到过节,就有纯电车主骂理想车主抢充电桩,在我买理想之前就看到过。
这其实也是我选择增程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现象,这正说明了里程焦虑确实是真实的,如果纯电车主真的没有里程焦虑的话,是不会关心增程抢桩问题的。
价格便宜空间大,乘坐舒适
L9空间很大,沙发很舒服,有冰箱,前两排都有座椅按摩,后两排都能装儿童座椅。
儿童座椅是挺占空间的东西,大五座的车,后排装个儿童座椅,另外两个座会很不舒服。
大空间六座车,儿童座椅的同一排座位不会受到影响,算上孩子,坐六个人不会觉得挤。
以L9这个价格,能买个这个空间的SUV其实挺便宜的。
我身高180厘米体重180斤,我媳妇175,我俩一起坐在最后一排都觉得空间很宽敞。
比我出差坐过的MPV普遍都舒服得多。
安全耐撞
我买车用车基本上都会先看碰撞测试,元P欧版的碰撞测试成绩不错,XC60不用说了沃尔沃出品,ES300h当年的碰撞成绩也不错。
L9不仅中保研之类的碰撞成绩不错。
我在买之前还特意搜负面新闻,观看了理想L9的车祸照片。
比如智能驾驶没成功识别到前车,在高速上撞车的事故,对理想来说算个负面新闻,但我看了车辆损伤的情况,觉得也算是个对其安全性的宣传。
看了一些理想在高速上出车祸的案例,一些案例下,前脸撞的很严重,车身框架也几乎没有变形,车门也都能正常开启,还是挺让人安心的。
也许理想汽车热销,是因为有很多和我类似用车习惯和买车倾向的人。